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于去年12月30日舉行視訊會談,共同宣布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必榮發表評論表示,這項投資協定為中歐的關系與國際貿易秩序往前推進了一步,至少有4個可以觀察的面向,包括協定本身,以及分從歐洲、中國,與美國視角觀察。未來國際秩序將呈現什么樣的樣貌,更值得我們關注。中歐投資協定正式文本仍需約一年時間籌備,預計于2021年下半年簽署,經雙方議會批準后,2022年初生效。 劉必榮在《中時新聞網》發表評論全文如下: 經過7年的談判,中國大陸和歐盟終于在去年年底簽署了投資協定,為中歐的關系與國際貿易秩序往前推進了一步。 據2019年的統計數據,歐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二大進口來源地、最大出口市場。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場。投資協定簽字后,中國大陸對歐盟開放了新能源汽車、云計算服務、金融服務和健康等產業,歐洲則讓大陸進入了部分的新能源項目。這份協定也是中國第一份履行國有企業行為義務和全面透明補貼規則的協定。在歐盟關心的強迫勞工問題上,北京也承諾致力于批準國際勞工組織的基本公約等保護勞工的條款。 這樣一個投資協定,包含了至少4個可以觀察的面向。第一是協定的本身。中國大陸去年簽了3個重要的貿易協定,除投資協定之外,另兩個是中美第一階段的貿易協定,以及RCEP。中美貿易協定沒有觸及大陸對國企補貼的結構性問題,RCEP沒有觸及投資的問題,但中歐投資協定都談到了。一些分析指出,將來主導國際經濟的就是中國、歐盟、美國。中歐投資協定勢必會影響中美與美歐之間的貿易談判,從而影響到整個國際經貿的建制。這是宏觀面的意義。 第二個面向是看歐洲。德國是投資協定后面主要的推手。但到投資協定要執行的時候,歐盟的主席是法國。所以現在要看的是馬克龍對中國的政策。馬克龍承襲戴高樂以來的法國傳統,不愿唯美國馬首是瞻,所以強調戰略自主。去年王毅訪歐時,也表示中國樂見法國的戰略自主。但是戰略自主不等于對中國友善,馬克龍過去就不斷批評歐洲有些國家對中國太過一廂情愿。意大利加入“一帶一路”后,馬克龍也呼吁歐洲在對中政策上應該協調一致。所以馬克龍時代的歐盟會如何落實投資協定,如何緊盯中國履行新疆的勞工保護承諾,也成為我們觀察的重點。 第三個面向是從大陸的角度來看。孫子兵法講,“上兵伐謀,其次伐交!比ツ12月1日,北約公布了秘書長委請10位專家撰寫的愿景報告,指中國是潛在的軍事威脅,呼吁北約30國團結起來因應中國的威脅,并與印度、日本、韓國深度合作,共同遏制中國。報告表示中國的軍事威脅將擴張到歐洲,直接威脅到盟國的安全。面對這樣的鷹派主張,北京當然亟思破解。尤其拜登上臺后,美歐關系勢必回暖,到時美歐聯手對抗中國的態勢一成,北京將限于被動。所以必須在這之前,在對歐關系上做出關鍵的讓步,先把歐洲拉過來再說。這就是伐交之計。 于是就有了第四個面向,美國視角。拜登團隊在協定簽字前,呼吁歐盟在中國問題上應與美國多協商,結果歐洲不聽。美國因此感到憤怒,這對映出中國伐交的成功,也證明了美國領導力的衰退。拜登表示上臺后美國將重新領導世界,但是特朗普4年,國際社會并沒有停止轉動,世界在不同議題上已經出現了不同的領導,后特朗普時代再也回不到前特朗普時代。所以與其觀察美歐關系,或拜登如何重建跨大西洋伙伴關系,不如說在美國領導地位不再的情況下,國際秩序將呈現什么樣的樣貌,更值得我們關注。 來源:中評網
責任編輯:李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