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梵大學人文教育中心兼任特聘教授杜震華昨日在臺媒發表評論表示,韓國發行量最大的《朝鮮日報》,在去年底報道臺灣2020年經濟成長率為全球2千萬以上人口國家或地區的第1名,不僅超過韓國也領先中國大陸,竟然將原因歸因于臺灣與中國大陸“堂堂對抗”,而韓國則把中國“敬奉為上級國家”。杜震華認為,臺灣經濟的“好表現”,是來自疫情并不嚴重,得以維持基本正常的經濟和社會運作。但疫情不嚴重,絕不是“反中”或“親中”所造成。 杜震華在《中時新聞網》發表評論全文如下: 韓國發行量最大的《朝鮮日報》,在去年底報道臺灣2020年經濟成長率為全球2千萬以上人口國家或地區的第1名,不僅超過韓國也領先中國大陸;韓國已連續3年落后臺灣。該報道指稱,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兩國政府“對中國的態度”不同,臺灣與中國堂堂對抗,而韓國則把中國“敬奉為上級國家”。該報道也認為,若韓國文在寅政府繼續將希望放在中國,將造成經濟繼續惡化并逐漸被臺灣拉開差距。這種“反中”觀點符合國內某些媒體立場,因此喜孜孜地當成重大新聞顯著報道。 然而,臺灣的經濟表現其實只是一般,因其他國家多有不按經濟規律辦事,或對疫情掉以輕心,導致經濟表現失色,這和是否與中國“對抗”完全無關。若將這則立論錯誤的報道當成臺灣“反中”是正確的“鐵證”,和經濟超越韓國的明證,據以強化“仇中”意識形態,并操作未來兩岸政策的話,極可能會遭到經濟規律的反噬,不可不慎。 首先,臺灣去年經濟成長率雖極可能超過中國大陸,但說是2千萬以上人口國家的第1名,很可能是“假消息”。IMF去年10月公布的經濟預測中,的確低估了臺灣表現;但在她的預測中,還是有埃及(3.5%)和孟加拉(3.8%)兩個人口上億的國家被預測成長率超過臺灣甚多。因此,臺灣經濟表現可說是中大型“先進經濟體”的首位,但應不會是人口2千萬以上國家或地區的第1。 其次,臺灣經濟的“好表現”,當然是來自疫情并不嚴重,得以維持基本正常的經濟和社會運作。但疫情不嚴重,絕不是反中或親中所造成,而是大體上按照防疫專業施政、不太受政治干擾,加上民眾吸取上次SARS教訓,全力配合戴口罩并維持社交距離防疫,所獲得的合理成果。及早對大陸停航是因一開始大陸疫情嚴重,若不停航將難以避免大量破口,和是否為經濟對抗根本無關,《朝鮮日報》已經過度解讀了。 韓國近3年經濟表現不佳,主因在于為討好勞工選票,過度調高基本工資,導致大量中小企業無力維持,減少雇用勞工甚至關閉退場所致。硬將其和對中國態度相連,是一種錯誤連結,也模糊了問題焦點。 事實上,文在寅總統是理性地在美、中兩大經濟體間維持平衡往來,并未偏向北京。韓國和美國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在2012年生效,但是和中國的FTA是在2015年才生效,2020年底又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RCEP),讓經濟依賴分散到亞太14國中,何來對中國“敬奉為上級國家”?《朝鮮日報》提到文在寅2017年因薩德飛彈而訪問北京時受到冷淡對待,諷刺他抱中國大腿,卻刻意不提文在寅同年就職后出國訪問第一站就是去美國;去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一結束,韓國外長也立刻訪美。扭曲文在寅政府討好中國大陸,其實是欲加之罪。 別忘了,今年臺灣經濟成長被預測將超過4%,但中國大陸被預測將達8%;若這兩者都正確,難道這些媒體屆時又要認為這是“反中”的結果嗎? 來源:中評網
責任編輯:李欣 |